查看原文
其他

最新共识助力多学科诊治眩晕!

2017-11-20 医脉通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对7年前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进行适当的更新,形成新的《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常见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部分内容。


前庭周围性病变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

BPPV表现为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位置诱发试验可在70%以上的患者中发现与症状同步发生的眼球震颤,眼震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相对应的眼外肌的作用方向相一致。Dix-Hallpike试验用于诊断垂直半规管耳石症,Roll试验用于诊断水平半规管耳石症。不典型BPPV需要与前庭性偏头痛及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相鉴别。

后半规管BPPV的治疗常用Epley法和Semont法,水平半规管BPPV则常用Barbecue法和Gufoni法。不能配合的患者,可尝试Brandt-Daroff训练。频繁复发以及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可尝试药物辅助治疗。极少数难治性BPPV,可以考虑手术。

需要强调的是,既要防止漏诊又要警惕BPPV诊断的泛化,手法复位是治疗的根本。

2前庭神经炎(VN)

VN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剧烈的眩晕常持续1~3 d、部分可达1周余;眩晕消失后,多数患者尚有行走不稳感,持续数天到数周;一般无听力障碍。VN多累及前庭上神经,体检见眼震为水平略带旋转并朝向健侧,甩头试验患侧阳性,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多向患侧倾倒,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及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显示患侧前庭功能显著减退。VN需要与少数孤立性中枢性眩晕相鉴别。

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多数患者数周后可恢复正常,冷热试验等异常可持续较长时间;本病的复发率极低。部分VN未及时治疗或因单侧前庭功能严重损害,姿势性不稳可迁延不愈,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头晕相鉴别。

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冷热试验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vHIT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有一定的价值,可酌情选择;眩晕恶心等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停用前庭抑制剂。

3梅尼埃病

确定的梅尼埃病诊断标准为

(1)自发性眩晕发作至少2次,持续20 min至12 h;

(2)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低到中频感音性聋;

(3)患侧耳聋、耳鸣或耳胀满感呈波动性;

(4)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

可能的梅尼埃病诊断标准为

(1)眩晕或发作性平衡障碍或空间定位障碍至少2次,持续20 min至24 h;

(2)患侧耳聋、耳鸣或耳胀满感呈波动性;

(3)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前庭功能障碍。

纯音测听是诊断梅尼埃病的重要工具,冷热试验在梅尼埃病的诊断中价值有限。少数梅尼埃病合并偏头痛样发作,而少数前庭性偏头痛可能出现耳蜗症状,应相互鉴别。少数梅尼埃病因单侧前庭功能严重损害、不稳感可迁延不愈而貌似其他病因造成的慢性头晕,应注意鉴别。

眩晕发作期可使用前庭抑制剂;预防眩晕复发应采取阶梯性疗法,包括限制食盐的摄入,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口服倍他司汀或利尿剂等,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有创性治疗。

4突发性感音性聋(SSHL)伴眩晕

SSHL的诊断标准为

(1)突发的感音性耳聋于72 h内达到高峰;

(2)与病前或对侧比较,听力图中至少2个连续频段的听力下降≥20 dB。

极少数耳蜗出血、桥小脑角肿瘤以及桥臂脑梗死的表现与SSHL类似,有条件者应尽可能进行MRI检查,必要时应将患者转诊至专科。SSHL的治疗主要是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推荐血液稀释和改善微循环等措施,高压氧可以试用。

需要强调的是,伴有眩晕的SSHL应与孤立性中枢性眩晕相鉴别。部分SSHL伴眩晕,因前庭功能严重损害,姿势性不稳可迁延不愈,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头晕相鉴别。

5前庭阵发症(VP)

确诊VP的标准为

(1)至少10次眩晕发作;

(2)多数眩晕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 min;

(3)对于患者个体而言,眩晕发作具有刻板性;

(4)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试验性治疗有效;

(5)难以归咎为其他疾病。

尽管95%~100%的患者存在血管袢压迫前庭蜗神经,但MRI发现约1/4的正常人群也存在血管袢与前庭蜗神经的紧密接触,故影像学的结果必须结合临床。不典型VP需要与BPPV、直立性低血压性头晕、惊恐发作和少数症状持续短暂的前庭性偏头痛相鉴别。

VP的诊断应结合病史、试验性治疗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防止漏诊以及诊断的泛化。

6双侧前庭病(BVP)

BVP一般隐袭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行走不稳且夜间为著,近半数患者出现振动幻觉;约1/3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数年后出现行走不稳;约1/4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主要的治疗措施是前庭康复训练,继发性BVP还应针对原发病治疗。

7较少见的前庭周围性病变

见表1。


前庭中枢性病变


1脑干和小脑病变

眩晕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者多见于TIA和部分多发性硬化,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者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或感染性疾病,持续数周以上者多见于肿瘤或变性病。

绝大多数的脑干和(或)小脑病变同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锥体束征或共济失调等经典表现,常同时可见垂直性眼震、凝视性眼震、单纯旋转性眼震或分离性眼震等,平滑跟踪试验阳性而甩头试验阴性,有时可见中枢性位置性眼震、摇头试验的错位性眼震。神经影像等检查常能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

孤立性中枢性眩晕(isolated central vertigo)的发病率很低,一般见于病灶较小的脑梗死,多累及小脑小结或延髓外侧,少见于小脑绒球、内侧纵束、前庭神经核或丘脑和皮质病变。对于突发的孤立性眩晕,须进行包括甩头-眼震-偏斜视(HINTS)在内的全面的床边体检;少数急性期的后循环梗死,MRI DWI可呈阴性,应及时随访复查。

2前庭性偏头痛(VM)

VM的确诊标准

(1)至少发作5次中到重度的眩晕/头晕,每次持续5 min至72 h;

(2)现病史或既往史中存在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标准的偏头痛;

(3)至少50%的眩晕/头晕发作合并下列症状中的一项:①头痛:至少符合2项,即位于头部一侧或呈搏动性或疼痛达到中到重度或活动后加重头痛;②畏光且惧声;③视觉先兆;

(4)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除了(1)之外,若患者只存在(2)或(3),则应诊断可能的VM。

部分VM出现梅尼埃病样或BPPV样的表现,应注意鉴别;VM合并焦虑抑郁的比例较高,应与精神心理性头晕相鉴别。

VM的治疗应参照偏头痛的治疗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既需防止漏诊又需警惕VM诊断的泛化;注意与梅尼埃病等共患病的鉴别。


精神心理性头晕


目前对精神心理性头晕的诊断尚无统一意见,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

(1)患者没有器质性病理损害或损害轻微难以解释其前庭症状(巴拉尼协会的定义);

(2)患者存在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为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而明显加重或导致前庭症状的迁延;

(3)患者并无器质性病理损害但因精神心理障碍而表现为非特征性的头昏闷。既往相关的诊断概念包括姿势性恐惧性眩晕(PPV)和慢性主观性头晕(CSD)等。

2015年国际前庭疾病分类将PPV和CSD合并修改为持续性姿势性感知性头晕(PPPD),作为行为性前庭疾病纳入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草案中。

其诊断标准为

(1)头晕和(或)姿势性不稳感持续3个月以上,发作超过15 d/月;

(2)症状可为自发性,但常在直立位或置身于复杂的视觉环境中加重;

(3)多在前庭病变或平衡障碍事件后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缓慢起病者少见。

PPPD需要前庭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部分惊恐发作的患者,有时过于强调姿势性不稳或眩晕而回避其他相关症状,应注意与器质性前庭疾病相鉴别。多数头昏与运动或姿势改变无关联性,患者从无前庭病变史,一般见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少数头昏仅由姿势或头位改变等活动所诱发,或继发于眩晕或姿势性不稳的发作之后,可见于器质性前庭疾病。

器质性前庭病变中大约40%~60%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而精神心理障碍中约有30%的患者出现类似前庭症状的发作。诊断精神心理性头晕时,应首先排除器质性前庭病变并注意鉴别焦虑抑郁等共患的精神心理障碍。


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


部分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严重的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体液电解质或酸碱度紊乱、眼肌麻痹和屈光不正等疾患可能导致头晕,应重视全身相关疾病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一些特殊疾病需注意鉴别:

1.直立性低血压

患者在直立位时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下降超过20 mmHg和(或)10 mmHg(1 mmHg=0.133 kPa),临床表现为将要摔倒的不稳感,可能伴随黑矇或视物模糊、恶心出汗等,但患者的意识并未丧失,症状多持续数秒到数十秒,极少超过数分钟,有时也称为晕厥前。病因多为降压药过量、血容量不足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为心脏器质性疾患,可由空腹或饱食后的运动所诱发。患者出现上述表现或疑诊本病时,应行三位血压监测、直立倾斜试验及必要的心脏检查。

应对因治疗,如应纠正降压药的过量或血容量不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应予病因治疗,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盐酸米多君等;避免诱因,如空腹或饱食后的过量运动;心脏疾患应转诊至专科。

2.药源性眩晕(DIV)

一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眩晕或头晕,主要见于部分抗癫痫药、降压药、抗精神病性药物、前庭抑制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及部分抗肿瘤药物等。DIV发生的机制多与前庭系统受损或体位性低血压相关。多数DIV在用药后不久发生,症状的出现与药物的使用常呈锁时关系,如降压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前庭抑制剂或卡马西平、左旋多巴等;部分DIV发生在突然停药后,如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少数DIV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如苯妥英钠和氨基糖甙类等。多数DIV在停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3.视性眩晕(visual vertigo)

临床表现为:(1)常有前庭病变史;(2)症状发生于非特定的活动着的视觉场景中,如患者处于车流或涌动的人群中或电影屏幕前。发病机制推测为视觉信息与前庭信号在中枢整合过程中发生冲突。视性眩晕可合并PPPD。

应予病因治疗、视觉脱敏及适当的心理干预。

4.晕动病(motion sickness)

指乘车船等交通工具时出现的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困乏、头痛、气味敏感、无食欲以及血压不稳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发病机制不明,一般认为与视觉、前庭觉和本体觉在中枢的整合冲突有关。儿童、女性和偏头痛患者更易罹患本病。

控制晕动病发作的药物多为前庭抑制剂。患者乘车船时,应靠窗而坐,避免环顾周围环境,脱敏性适应包括渐进性暴露于诱发环境及渐进性的驾车训练等。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 11 ): 805-812.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共识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


❤  Bárány学会最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

❤  2017版中国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

❤  最新中国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指南发布!

❤  从最新指南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的管理

❤  10张图表搞定晕厥的诊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